农村乡下村,庄的名字是什么时候起的?有多久时间了?
李段,明代村名,即今李寨村,我的家乡。据传,原名离段,为郑庄公与公叔段永远分离之处而得名,李姓迁此居住,以为离字不佳,改称李段。又因李姓建有庙堂,故又名李堂,据金大定二十六年的孙连成迁坟地志记载,李段村属南京开封府鄢陵县第二乡,明代属孝子乡,据嘉靖鄢陵志载,李段村在赵坊北保,清代以后辖司家,薜家,娄家,胥家,支家,吴家,苏家,冯家共九家,办公处设在广庆庵。这就是我生长的地方。
我们村庄名字叫三溪庄,好山好水好风光,相传先人们于600多年的明末清初期迁移到此。我们村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的筑风貌,现在我们三溪村已经被列为市级文化特色小镇。各位小伙伴们,欢迎到我们美丽的三溪庄小镇来玩哦!
谢谢邀请!
我们此地的村庄不叫庄称之为村,村前面冠上姓氐,比如此村是徐姓为主就称之徐家村,或简称徐村。
对于全国其它地方农村村庄是怎么形成的,我不清楚,对我们本地村庄形成我是很清楚的,以我蒋山行政村及各自然村介绍给大家。
我们蒋山有11个自然村,有8个村在古代南宋时期迁入的,如!
刘村迁徒时间1087年,现在有400多口人。
何村迁徒时间为1130年,人口1OO多人。
史村迁徒时间1230年人口300多人。徐村,同上
张村迁徒时间为1355年,人口700多人。
河北村,迁徒时间为1276年,人口200多人。
朱村,据说比史村早,不详,人口300多。
郝村是迁徒最早的村庄,当年村庄有三里路长,后来衰败伦为小村,人口只为100多口人。
前巷村,是清未迁徒是1900前后组建的村庄。人口200多人。
后巷村,同上,人口100多人。
田冲村,是1955年合作化时,外来人口组建一个村,人口100多人。
从以上可以了解自然村的形成,不管古代还是玫革开放前,都是迁徒而自然形成的村庄,所以叫自然村,但是必须迁徒人生存的条件。
上述的十一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,即现在蒋山村。
蒋山村的历史较长,早在清咸丰年间就称之蒋山团,民国时期改为蒋山保,1952年划乡建镇改为蒋山乡,1957年成立高级社改为蒋山高级社,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,改为蒋山大队,***时叫蒋山革命委员会,***结束,又恢复蒋山大队,一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改为蒋的村至今。
中国的历史悠久,因为一些战乱,和朝代更迭等原因,好多的大城市都几经易名了,更不用说小村庄了。但是依然有的村庄名字能延续千年以上,即便是时间短的也有将近百十年了吧!而中国的村庄名字大概有以下几个情况吧!
一,依村庄内最大族群的姓氏或者是最早在此地居住人的姓氏来命名。
二,依历史典故.名胜古迹,历史名人,和重大***来命名的。
三,依地形.地貌.以及山水风景来命名的。
就拿我们村来说吧,应该就属于第二种情况。我们村叫孔庄,却一个姓孔的都没有。历史上“匡人围孔”的典故就发生在我们村。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还是卫国的一个县城的驻地,名为匡邑,匡城,当时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游历各国,从匡邑这个地方经过。因为孔子和一个叫阳虎的鲁国人长的想像,而这个阳虎曾经在匡邑有过杀戮,人们对阳虎是恨之入骨,所以人们就把孔子一行人当成是阳虎给围在了驿馆里,随行众人都吓坏了,而孔子却不慌不忙的上到二楼,当众抚琴一曲,才解除了众人的误会,放他们一行人离去,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路还在此地做了县令。再后来因为黄河泛滥,县城住地迁移到别的地方,原来繁华的匡邑也就没落了。而我们的林氏祖辈先是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初期,从离我们村四十多里地的地方搬来的,当时来的时候是兄弟四人以及家眷,还有一个刘姓管家,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四百多户,其中接近百分之九十都是林姓,之所以叫孔庄,可能就是因为那个典故,有纪念孔子的意义,而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,已经无从考证了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96167400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jxatd168.com/post/6178.html